· · ·
编辑《证券时报》 周春媚
自国家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商业空间以来,中国的商业空间经历了从零开始、从小到大的过程。在过去的十年里,一些私人商业空间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步建立了一个独立和可控的产业链。
与普通行业相比,商业航天的特点是它诞生于传统航天,许多私营商业航天公司与“国家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创始人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所、航天技术集团、航天技术集团等“国家队”单位的科研工作经验。这也导致,虽然私营企业从市场实体的角度占据了数量优势,但该行业仍呈现出“国家队领导、私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模式。
随着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兴起,如何处理“国家队”与“民营队”的关系已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总的来说,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各有优势。“国家队”掌握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强,技术和资金领先,但在制度和机制上不如“民营队”敏捷灵活。目前,面对巨大的卫星网络需求,仅仅依靠“国家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让两股力量展示自己的优势,相互融合,促进公平竞争与合作的良性发展。
还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技术之外,成本和效率是商业航天的两个核心命题,作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这意味着,商业航天的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实现公平透明,使所有市场参与者,无论其所有制如何,都能真正由市场决定其发展。
编辑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民营航天开放时间不长,供应链上下游仍以“国家队”企业为主,供应商数量有限,竞争不足,零部件选择选项少,无法讨价还价,受多方限制;民营商业航天公司负责人表示,在某些领域,民营公司仍面临较高的准入门槛,民营公司在参与投标时难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这些明显或隐藏的障碍需要进一步消除。
成本和效率一直是中国制造业取胜的神奇武器。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市场的力量,给每个市场实体公平竞争的机会,我相信我们将能够在未来的商业航天领域重现另一个成功的“中国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