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消费》

从复制到输出 苏州工业园区如何飞跃三个“万亿”?

· · ·

  本版供图:陈澄

  编辑《证券时报》 陈澄 臧晓松

  星港街199号,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新地标”的“东门”,傲然屹立不倒。它离“东门”只有一个湖,是苏州国际金融中心,被称为“鲤鱼尾”。一东一西,一“鱼”一“门”,所以当地人开玩笑说这是“鲤鱼跃龙门”。事实上,在过去的30年里,苏州工业园区的土地上发生了太多关于“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数据可以带来最直观的感觉。苏州工业园区不到300平方公里,30年来取得了3项“超万亿”的显著成就——累计税收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苏州工业园区30年来是如何从水田洼地崛起为创新城市的,从学习先进经验到自身经验的复制推广?

  开放之跃:

  为什么跨国巨头“一投再投”?

  从苏州市区向东开车,沿着苏州大道进入苏州工业园区。你可以看到一扇“窗户”。这件富有想象力的雕塑向世界展示了公园最鲜明的背景色——开放。

  1994年,中新签署协议,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两国合作的旗舰项目,具有天然的开放基因。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领先的开放高地,吸引了5100多个外资项目和174个世界500强企业,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0亿美元。

  苏虹路来到公园,仅十几公里,就聚集了博世、三星电子、艾默生等“世界500强”企业。这也是库里索法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营销经理徐园园从小生活的地方。她告诉编辑,20年前,苏虹路周边逐步完成拆迁征地,外资企业纷纷落户。长期以来,苏虹路不仅有赶着上班的外企员工,还有带着农具在路边水田工作的村民。改革开放的浪潮在那一刻变得具体生动。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之初,吸引大量外企落地,定位高、起步早、区位优势明显,似乎是合乎逻辑的。然而,走在今天的公园里,编辑发现,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公园有了一个新的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加大了投资。

  今年9月,飞利浦执行副总裁贝特·范·穆尔斯一行来到苏州工业园区,“飞利浦苏州投资建立了综合影像生产研发基地、研发中心和全球业务服务中心,未来将增加投资,实施更多项目。”。他建议,对于飞利浦来说,园区不仅是制造基地,也是创新中心,是飞利浦全球布局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跨国巨头“一次又一次投资”,为什么公园?打开近年来吸引投资的外国企业名单可能会找到一些答案——目前,生物医学、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公园利用外国投资的独特背景。此外,公园还致力于帮助这些企业加快本土化进程,从而进一步发展中国市场。

  强生自2006年入驻苏州工业园区以来,18年来不断深化投资布局。“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先进医疗技术产品的地方创新和研发能力。以中国智能制造的手术缝线为例,我们可以根据不满足的当地临床需求,更及时、更有效地开展当地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在适当调整针的硬度后,我们将推出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和制造的缝纫产品。”该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

  苏州工业园区的开放是双向的。它不仅引进了高质量的产品,而且帮助更多的外国企业整合全球资源,参与全球竞争。2020年9月,从苏州自由贸易区数据中心到新加坡数据中心点对点的国际数据线——“服务贸易”中新数据线开通。

  罗杰斯科技亚太地区总监顾志倩表示:“这是中国第一个大大提高企业国际网络访问速度、降低使用成本、解决企业网络使用问题的国家。”,由于包括“服务贸易通”在内的一系列开放措施,罗杰斯科技已经从一个只有单一生产线的制造基地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标杆工厂和一个拥有各类业务部门的综合性亚太地区总部。

  科创之跃:

  “1纳米”如何实现千亿产业?

  随着我国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增加,一些劳动密集型外国企业选择了成本较低的东南亚等国家。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园区转型的必然选择。

  如今,来到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聚集了37所院校、33所中外名校、9000多家创新型企业。是苏州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也是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创新的“浓度”在全国排名第一。

  “园区逐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制造、生物医学与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与新材料、人工智能与数字产业、新能源与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2+4+1”产业体系。”据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工业总产值7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0%。

  在所有行业中,纳米技术的应用和新材料行业最能体现苏州工业园区的科技创新。

  早在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就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纳米技术应用产业,推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落户苏州。目前,纳米产业已从“零基础”转变为“100亿元”。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独立可控的产业链初步形成,跻身世界五大纳米产业集群之列。

  那“1纳米”如何实现千亿产业呢?

  苏州纳微科技的成长历程是园区纳米产业发展的缩影。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纳微科技成立于2007年,针对国外企业未取得突破的纳米微球精准制造技术。从那以后,它花了三年时间在实验室取得突破,但由于缺乏相关配套设施,工业化之路极其艰难。

  在企业不知所措的情况下,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纳米加工、纳米测试分析、集成微系统包装等平台,并提供共享生产线,帮助纳米微技术通过园区采购和企业付费使用,将研究成果落实到商业生产中。目前,纳米微技术已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同时大规模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

  2006年,押注纳米产业;自2009年以来,公共实验平台已建成并全面开放;2010年,苏州纳米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成立,2013年,苏州纳米城正式投入使用。回顾公园内纳米产业的发展,苏州纳米公司董事长张淑梅表示,她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坐十年板凳”的心理准备。

  “金”之跃:

  为什么资本大胆耐心?

  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工业资本的集聚高地。在过去的30年里,资本一直在帮助公园实现“黄金”的飞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公园共有1062只私募股权基金,注册资本4126亿元;公园注册私募股权基金经理212人。

  东沙湖基金镇位于公园内,是资本集中度最高的地区。该镇的基金管理规模超过3900亿元,投资了845家园区科技企业,帮助52家园区企业成功上市。苏州工业园区金融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编辑:“园区形成了覆盖科技创新产业基金服务的整个产业链,这与国有资本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生动诠释是分不开的。”。

  早在2006年,园区国有企业苏州元和控股就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起了中国第一家市场化经营风险投资指导基金,总规模10亿元,园区投资16家风险投资基金,子基金总规模43亿元,资金扩张4.3倍,高效集约带动社会资本进入高增长、高科技创新企业。

  作为苏州三大投资平台之一,元和控股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200亿元,投资企业超过1500家,投资子基金182家,培育上市公司111家,帮助47家企业登陆科技创新委员会。据报道,元和控股坚持“早、小、长、硬技术”的理念。84%的投资项目是中早期项目,70%的投资金额低于2000万元,95%以上的资金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医学、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园区金融局人士告诉编辑,截至目前,元和控股已投资89家顶级基金经理,吸引了启明风险投资、北极光风险投资、金沙江风险投资等国内知名股权投资机构,通过元和母基金利用社会资本投资园区501家企业。

  苏州工业园区通过天使母基金实践“大胆资本”和“耐心资本”,不仅为天使子基金提供资金支持,还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投资者和企业家勇于尝试,为创新企业提供更宽容的成长环境,激发更多创新活力。园区金融局表示,园区内的专业投资集团、管理机构和上市公司共同构成了苏州风险投资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拼图。

  目前,园区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达66家,其中a股45家。在科技创新板块,园区上市公司20家,属于全国第一梯队。

  理念之跃:

  机制如何从复刻到输出?

  当我来到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展示中心时,展示的金鸡湖对比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张是1994年设计师手绘的规划效果图,另一张是目前金鸡湖的鸟瞰图。与过去30年的比较和时间的变化相比,真实的照片仍然与规划图非常相似。一张规划图在30年内不可动摇,也成为苏州工业园区“蓝图到底”的生动写照。

  以科学规划为指导,是苏州工业园区从“姑苏城东、水田洼地”向“创新城市、非凡园区”转变的关键。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吴昊表示:“自开发建设初期以来,确立了蓝图绘制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宗旨。”,公园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和苏州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原则、深入骨髓的商业理念、廉洁高效的政府投资环境。在过去的30年里,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与此同时,公园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9万家商业实体,平均每月有1000家新企业,每天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不仅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发挥了重要的领导和示范作用。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管理、制度、自主创新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园区经验”,实现了从学习经验到经验复制推广、“工业飞地”、“创新飞地”等高水平“飞地”模式的转变。

  其中,2006年,苏州与宿迁合作建立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成为苏州工业园区首个“走出去”合作项目。目前,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已投资190亿元,成为宿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编辑,“园区体验”已输出到江苏宿迁、安徽滁州、浙江嘉善等地,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合作建设园区,推动了当地管理理念、工作方法和商业环境的改善。

  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共建成11个园区,总面积358.1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园区为基础、支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发展格局。

相关内容